top of page
活動橫幅-講座.jpg

開箱!臺北城-建城140週年系列活動

 

本次古蹟日特別系列活動將聚焦於臺北城建城140周年,透過探討臺北城歷史及人文風景的講座、親身實作具有深刻文史意義的傳統工藝體驗,呈現臺北城所蘊涵的不同城市、文化、歷史紋理,以此,吸引更多對臺北城、對城市歷史有興趣及熱情的民眾。


透過不同的講座主題、手作體驗規劃,將串聯臺北城的各項多元文化資產,引領民眾從不同切面,揣摩、懷想、實踐過去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居民以及他們的生活,更親近城市的豐富歷史內涵。

老房子講座

▎講座一:北門之眼:回望清代建築百年風華

講師:李乾朗 教授

▎講座一:北門之眼:回望清代建築百年風華

臺北城原有五座城門,其中只有北門保存著閩南風格,始終保持原始清領時期樣貌。2016年,臺北市政府以六天時間拆除忠孝橋引道,數十年的壓迫煙消雲散,國定古蹟終於重見天日。如今,在臺北府城140週年之際,北門將要再次展開修復工作,因此本講座邀請李乾朗老師從清代建築的特色為始,談到臺北府城的建築大小事。

講座二.jpg

講師:王惠君 教授

▎講座二:重返1884:臺北建城百餘年的區域發展與都市變遷

「城」為地方設治的象徵,是城鎮空間領域的一個界線,更是城鎮居民心理上認同安全的一種元素。本講座將邀請王惠君教授,帶領群眾重返1884年,探討臺北城的發展故事,其不僅是臺灣建築史的情節,同時也寫著臺灣政治史、社會史的脈絡與曲折。
 

▎講座三:從總督府檔案中,看見臺北城隱藏身世

講師:張崑振 教授

▎講座三:從總督府檔案中,看見臺北城隱藏身世

北門區域的都市規劃,是經過時代的對疊及空間對話的產物。本講座邀請北科大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張崑振教授,以北門周邊的都市史出發,探討舊都市空間與新都市計畫的共存、融合、計畫與未來想像。

▎講座四:從臺北城出發的臺北鐵道記憶

講師:洪致文 教授

▎講座四:從臺北城出發的臺北鐵道記憶

臺灣的近代文明發展,緣起於清代北門城外的河溝頭地區,除了各種現代文明的機器工廠外,最早的清代臺灣鐵道大本營,也是位於北門外。本講座邀請鐵道及地理專家洪致文,從臺北城的北門出發,走過清代鐵路的遺跡,走訪鐵道部、台鐵禮堂、台北車站,一直到臺北城市快速發展的東區台北機廠,如今的國家鐵道博物館,一起回溯台北的鐵道記憶。
 

老房子修復工作坊

▎修復工作坊一:給親子的廟宇彩繪體驗課

講師:周孟勳 老師

▎修復工作坊一:給親子的廟宇彩繪體驗課

提到廟宇建築,浮現在我們腦海中的,或許是五彩紛呈的廟宇彩繪。彩繪不僅有裝飾用途,對於木架構更有防蟲防腐的保護作用。傳統建築上的彩繪非常精彩,從圖案設計、故事寓意、精湛畫工都是可以仔細品嚐之處。此次課堂將擷取幾種傳統彩繪技法,帶大家體驗工作場上的實際操作。


主要有「製作圖稿」、「打印圖稿」、「塗繪膠層」、「按貼金箔」等幾個動作,製作出富含傳統工藝精神的小品。成品既是傳統彩繪亦是可點綴生活空間的裝飾。

▎修復工作坊二:給大人的廟宇彩繪實作課

講師:周孟勳 老師

▎修復工作坊二:給大人的廟宇彩繪實作課

廟宇彩繪融合了「圖案設計」與「水墨繪畫」,是妝點傳統建築使建築更華麗的繪畫工藝,富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。本課堂為成人進階課程,將以彩繪中「圖案設計」為主題,帶領學員體驗「安金」、「退暈」等技巧,製作出具傳統彩繪風格的繪畫小品。

▎修復工作坊三:給所有人的剪黏入門課

講師:黃拓維 老師

▎修復工作坊三:給所有人的剪黏入門課

傳統泥塑剪黏工藝自清領時期傳入臺灣,普遍見於中國南方建築體系中的建築裝飾。在擁有多元的宗教信仰的臺灣,我們的廟宇數量達到了1.9萬間之多,宮廟與古厝的戲齣人物、祥瑞走獸以及花鳥圖騰,是我們所看到的,再熟悉不過的日常風景。


相較於平面的西方馬賽克藝術,東方的泥塑剪黏工藝以靈活的裝飾面積與獨特立體感見長,是其重要美學特色。臺灣的泥塑剪黏工藝相較於發源地中國,更完整保留了歷史脈絡軌跡,在地化後開枝散葉,延續至今,已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,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資產項目之一。

本堂課程將認識傳統剪黏工法,讓學員們透過敲擊與裁剪陶瓷色碗,製作花瓣陶片,並以剪黏特有鑲嵌形式黏入麻絨灰漿中,讓學員同時體驗到傳統泥塑與剪黏工法,做出一朵傳統剪黏吉祥花卉作品。

bottom of page